报纸简介
陕文投报道
陕文投报道
报纸类别:西安市
 所属地:西安市
发行地区:西安市
官方网站:http://www.shanwentou.com.cn
联系电话:029-85358017
广告电话: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朗读

购买历史与文化认同


——艺术品拍卖“后亿元时代”的反思

明初期 九龙纹大缸

 

 《万山红遍》 1964年  李可染

 

2012拍品成交价格总排名 TOP10

排名     拍品名称                           拍卖公司     成交价(RMB)

  1   明初期 九龙纹大缸                  澳门中信       897,552,000

  2   李可染 1964年作万山红遍 北京保利       293,250,000

  3   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 北京匡时       216,200,000

  4   佚名 文潞公耆英会图 立轴 隆荣国际       180,000,000

  5      日本珍藏北宋汝瓷                   香港苏富比   168,990,180

  6  宋徽宗 1104年作瘦金千字文 中翰清花      161,000,000

  7  李可染 1974年作韶山革命 中国嘉德      124,200,000

  8     八大山人 山水卷                  广州皇玛       116,150,000

  9  A COLOURED DIAMOND RING, BY HARRY WINSTON   香港佳士得   109,803,780

10  北宋 张公巷官窑洗                  澳门中信      106,584,300

(表中数据截止于2012年10月30日)

 

    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从2009年到2011年的亿元时代的狂欢后,进入了一个明显的调整期。艺术市场从来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说道明的事,艺术、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功利全都在这里交织汇集。这或许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内部调整,但也可能是一次转型的契机。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冲破亿元时代的迷雾,进入“后亿元时代”的反思。

    在“后亿元时代”,无论是拍卖企业,还是藏家和投资者都对自身的行为意义开始反思。拍卖企业要对拍品审核、专场设置会更加用心去体悟市场的脉搏,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服务管理上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否则就将面临淘汰的命运,这也是艺术市场本身的优胜劣汰的结构优化的自我调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进步。藏家和投资者在购买艺术品时也会更加谨慎,他们会做更多的功课,而不是简单的买进和卖出,这样做也大大减少了艺术品市场中投机和跟风成分的比例,减少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市场在“后亿元时代”出现的最为显著和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就是:资本在艺术市场的效用已经逐渐退居二线,而对艺术品价值的探索和发掘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瞩目的因素。典型的案例就是2012春拍的过云楼藏书拍卖。在古籍市场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北京匡时通过研讨会、纪录片、论文集、全国巡展、展览还原过云楼等系列工程的努力,实现了对此批藏书价值的最大发掘,从而使得一场业界少数经营参与古籍拍卖成为了一个舆论关注的社会事件。“过云楼”的成功不是一家拍卖公司的成功,不是委托人的成功,也不是买受人凤凰集团的成功,而是源于我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这正是我们除了品味喜好和赚钱以外之所以要收藏、投资艺术品更深层次的原因。

    什么是文化认同?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年4月18日-2008年12月24日)。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化认同(cultru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艺术其实就是这种象征物,因为所有的艺术,都会不自觉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以独特的形式留住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意志与精神。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延存、传承和发展,这或许才是艺术品市场真正的魅力所在。

    苏富比中国陶瓷及艺术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Nicolas Chow)对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有一个较为精辟的观点:人们不只是想要买一件器物,他们想要买一段故事。艺术品承载了故事,故事承载了历史与文化。通过故事的线索,藏家与艺术品背后的历史精神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因此藏家在购买艺术品时对故事的热衷,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们的姿态——文化认同。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人会刻意给某些艺术品编造一些故事,以期望最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个故事就是纯粹的故事,因为它缺少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情感寄托而显得分外的苍白。

    艺术品收藏的至高境界是能做到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灵共鸣,但能够真正去做的艺术品收藏的人还是少数,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更多的人是进行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这点比较符合资本的论调。因为资本进入艺术品领域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资本自身的保值和增值。但这个目的最终导向必然是历史与文化。符合这个标准的艺术品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珍品,其价值才能无限放大,投资回报才能最终实现。

    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品市场是独特的。我们不会对股票指数产生情感,但我们会对艺术产生情感,因为艺术品本身就是我们祖先意志和情感的寄托。所以艺术品的投资者也会逐渐被艺术的魅力所吸引,进而“沉沦”其中,“ 不可自拔”,成为真正的收藏家。“纯粹的收藏家”和“纯粹的投资者”是个悖论。收藏家都是慢慢培养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而积淀蜕变的。因此中国艺术市场最紧要的问题不是中国的投资者多收藏家少,而是如何营造文化氛围提高艺术修养的问题。

    亿元时代,我们过分迷恋的是艺术品拍卖的天价,有时候甚至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艺术才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灵魂,而天价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我们可能对数字投入了过多的力比多,但却浑然不知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数字其实是艺术市场表现形式之一,它最终还是要以文化历史为基础,否则数字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换句话说,艺术品不能从单纯的投资行为去考虑,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的漠视,才真正会让我们所有的艺术品投资变得得不偿失。

    艺术要回归民族血脉,回归文化传统,艺术品拍卖也正由价格向价值回归启程。艺术品购买行为,其实是在购买历史,最终是要向价值看齐。购买历史与文化认同或许才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作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是艺术市场、美术理论、现当代艺术。现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经理。)